說起“湖濱晴雨”,首先想起的是西湖十景之一,而在西子湖畔的杭州市上城區也有一個以“湖濱晴雨”來命名的工作室,它因運作問計於民、收集民意輿情而被稱為“民情氣象臺”“民情晴雨表”。
  整合資源讓“民主促民生”
  上城區是杭州唯一一個完全城市化的城區,近年來發展一直面臨“老”“小”兩大問題,即老建築、老齡化和小城區,致使近年來各類矛盾多發。街道往往以剛性管制代替柔性服務,也導致了一些為民、惠民的實事工程部分為群眾不滿意、不認可。不少街道反映,轄區內許多居民參政議政意識很強,這讓上城區委領導不斷思索,如何群策群力整合社會資源,在現有的區域面積內精耕細作。2008年市區兩級政府出資免費改善危舊房,原本是一件大好事,可因為各自利益問題,引發了三戶居民間的“改廁風波”,社區幹部上門調解30多次無果,最後通過幹部、專家學者、媒體記者和市民的共同參與,棘手的矛盾竟然得到圓滿解決!
  “這讓我們意識到,解決群眾利益訴求‘不同向’的問題,不能靠行政手段,還需要依靠基層民主,以民主促進民生問題解決。”上城區委書記繆承潮說。
  湖濱街道是杭州市的“社情民意信息直報點”“社會輿情信息直報點”,2009年結合庭院改善工程建立了“草根質監工站”,此外,還有12345進社區、社區“和事佬”調解組織等。2009年12月,湖濱街道整合這些單項平臺,將它作為杭州市首個“民主促民生”社區互動平臺,“湖濱晴雨”工作室正式產生。
  民情直通促政策惠民
  “我們有一套很實用的‘1624晴雨工作法’,這可是湖濱街道的首創。”說起“湖濱晴雨工作室”,徐利民主任如數家珍,街道在“湖濱晴雨”設立民情氣象臺外,還在下轄的六個社區設立“民情氣象站”,並建立民情預報員和民情觀察員兩支隊伍,實行“民情氣象一天一報”“民生焦點一周一報”“民生時政一月一報”“民生品質一年一報”的四報機制,一條上情下達、下情上報的“綠色通道”便構建起來了。
  民情觀察員由湖濱地區黨代表、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、單位職工、新杭州人、社區居民等人員組成,共55人。他們從尋找街坊、身邊的“細枝末節”入手,原汁原味地反映社會民情。
  杭州60歲以上老人公交乘車半價,提起這項優惠政策,星級民情觀察員孫新寶臉上難掩欣喜:“我的建議能夠被黨委政府採納,為老人們的出行出一份力,我感到很開心,也覺得個人價值體現了。”孫新寶提出的“建立企業退休人員職工大學”“擴大醫保零利潤藥品品種範圍”等不少“金點子”也被有關職能部門採納。
  用老百姓最歡迎的辦法,來解決老百姓面臨的問題。百姓贏得了“話語權”,政府贏得了“納諫渠”,觀察員贏得了“價值感”,不少熱心公益人士也有“顯山露水”的機會。當地群眾們稱贊道:“湖濱晴雨工作室不僅是民情的氣象臺,更是黨風政風的晴雨表。”(本報特約記者 朱海洋 本報記者 陸 健)
     (原標題:杭州有個“民情氣象臺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t07btnwf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